close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上集)1.jpg  

DIB《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ing》近期就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一事進行了深度報導,該話題亦牽涉到五月GIA召回部分鑽石證書事件,一度引起業內熱議。因篇幅較長,我們將分為上下兩期播報。DIB《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ing》是全球範圍內權威的鑽石行業獨立專業雜誌。提供鑽石行業重要新聞,背景資訊和獨家研究報告。 

(接上集)對於可疑鑽石的人工檢測 

讓我們回到宣誓書中的內容,“在見證人工鑽石分級的過程中,寶石學家向我展示了比色石,並將‘G+’色和‘J’色的比色石進行了比較。儘管並非專業人士,我仍然能夠明確的分辨二者的不同。隨後,我和我的助手陪同IGI寶石學家們來到Charlotte Quality Boiling BVBA(位於安特衛普Schupstraat街1號的同一層)。Samuel Ollech經理接待了我們,他的職員Kenneth VanBoven先生將鑽石進行酸煮”,這裡使用的是配比為99%硫酸1%硝酸鉀(鹽)的溶液。“這顆鑽石在100攝氏度的條件下,進行了5分鐘的酸煮處理”。

長話短說,回到IGI實驗室後,原來的‘G+’色鑽石很明顯的變為‘J’色,在場的所有寶石學家都認同這種結果,“甚至一位非專業人士都可以很明確的辨別出來”。以上描述均出自兩位法警在2014年11月5日共同簽署的宣誓書。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2.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3.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4.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5.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6.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7.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8.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9.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0.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1.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2.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3.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4.jpg  

IGI安特衛普實驗室發現並還原近期未經披露的“暫時性顏色優化處理“鑽石真相(下集)15.jpg  

鑒定實驗室將鑽石送去進行酸煮處理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嗎?Brauner先生解釋道“如果色度計檢測結果為‘K’色,而寶石學家鑒定結果為‘H’色,那麼我們必須認真考慮這顆鑽石經過某種覆膜處理的可能性。如果在使用丙酮或純度為98%的酒精進行清潔後,這顆鑽石看起來還是原來的顏色(比如說這個例子中提到的‘H’色),那麼我們就會將鑽石放在酸中進行煮沸。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是以上的過程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判斷鑽石是否進行過覆膜處理的方法,並且有理由相信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覆膜:把鑽石包裹起來 

Brauner先生進一步指出,“覆膜處理通常是指在鑽石表面塗上一層非常薄的通過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物質;它在顏色上的‘優化效果’是非常突出的。這正是我們要進行系統性檢測的原因。”他還補充道,“IIa型鑽石是十分罕見的,這類鑽石應該多加注意,尤其是其中無色和接近無色的IIa鑽石。對於這些少見的鑽石,最好在寶石學分析前先進行酸煮處理。(幾乎所有的CVD合成鑽石都為IIa型鑽石)”。

截至發稿,GIA還沒有最終確定那批“暫時性“優化處理的鑽石(2015年5月12日對外通告),是否就是覆膜鑽石。在和Moses先生交流時他提到,似乎有證據表明那些鑽石經過了覆膜處理,但也很可能是與一些其他處理方式結合,影響了鑽石的晶格結構。“我相信我們很快會取得關鍵資訊。我想要確保在對外發佈資訊前,先獲取確鑿事實和明確證據。對外發佈消息時,我想要讓行業不僅瞭解到這些鑽石使用了什麼處理方法,還能知道如何檢測、並保護自己不要買到這樣的鑽石。”

 IGI:這就是覆膜處理!

對於IGI最近鑒定到的由客戶送檢的十幾顆經過顏色優化的鑽石,寶石學家們已經斷定這些鑽石經過了覆膜處理。在已知的所有覆膜方法中,並非所有的方法都要對整顆鑽石進行覆膜,但這恰恰成為IGI對最近這批鑽石產生懷疑的地方——這批經過優化的鑽石整個表面都經過了覆膜處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IGI與GIA都沒能確定覆膜所使用的物質。如果這些鑽石採用有機物覆膜,那麼對其的檢測會極為複雜。

抓住詐騙犯

Zwi Brauner確認,目前我們還不知道覆膜具體是什麼化學物質,或者具體技術是怎樣的。

問:你是否認為技術的發明人或者處理者知道這種處理方法只有暫時的效果?或者會不會認為這種是“無意的結果”?一種“意外的罪行”?

答:任何人使用薄膜覆蓋鑽石表面都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發明者一般來說,應該知道自己發明的技術的優勢和缺點。

之所以IGI的故事如此重要(或者說特別),也是從法律角度來說的,因為很少人有機會目睹這種欺詐性處理在鑽石分級檢測之前和檢測之後的區別,並將這個過程記錄在案。“每一步都有記錄,確切來說,觀察分級前和分級後的結果就是檢測覆膜處理的過程”。Brauner總結說,重要的是,無論如何,我們開創了各種可能的方式來鑒別這些鑽石,並設計了一套我們相信最有效果的檢測過程和還原手段,這些過程和手段可以應用到所有IGI實驗室。

法律訴訟初現端倪,罪案調查中

在披露這些疑似罪行的過程中,寶石學實驗室必須仔細的權衡,一方面是需要警告公眾,另一方面也要讓執法機關進行有效調查。

IGI創立的檢驗鑽石“之前”和“之後”的區別,來作為法律證據的做法非常出色,值得推薦。

其無可爭議證明了,這(覆膜)就是一種處理方法。但並不一定意味著送檢人知道這種優化處理,或者自己也參與了這種優化處理過程。

顯然,牽涉其中的每一方都必須知曉這種重大欺詐所造成的名聲上,法律上,商業上和金融方面的巨大損失,律師也可能需要在早期就涉足其間。每個人都在踩著蛋殼,仔細斟酌每個詞,每句陳述。但是如果保持沉默,欺詐不會消散,對行業的威脅也不會消失。保持警惕——因為不可避免的,很快就會有新的技術進步。

 

 

資料來源:IGI國際寶石學院

 

 

FB.jpg    silis   席麗詩寶石藝術

 

arrow
arrow

    席麗詩寶石藝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